在医院的临床心理工作中,我常常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帮助患者走出心理困境,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,而“教练机”这个概念,给了我许多启发。
教练机,它不像普通飞机那样独自飞行,而是承担着培养飞行员的重任,它通过与学员紧密配合,给予精准指导,帮助学员掌握飞行技能,从懵懂走向熟练,从新手成为专业,类比到临床心理工作中,我们就如同那教练机,患者则是学员。
对于每一位前来寻求帮助的患者,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建立起信任的连接,这就如同教练机与学员在驾驶舱中彼此熟悉、相互信赖,患者带着内心的困惑、恐惧或痛苦而来,我们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,如同教练机精准捕捉学员的每一个操作细节,只有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、生活经历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,我们才能制定出个性化的“飞行计划”。
在治疗过程中,我们要像教练机一样,给予患者积极的反馈,肯定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,如同教练机对学员每一次正确操作的及时赞扬,这种积极的反馈能增强患者的自信心,让他们更有动力去面对困难,当患者出现失误或陷入困境时,我们也不能一味批评指责,而是要像教练机那样,冷静分析问题所在,给予温和而准确的引导,帮助患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。
教练机还注重培养学员的自主能力,在临床心理工作中,我们也要引导患者学会自我探索、自我调节,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内在资源,如同教练机引导学员发现自己的飞行天赋和潜力,让患者逐渐明白,他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,而我们只是陪伴他们成长的助力者。
就像教练机在一次次飞行训练中见证学员的蜕变一样,我们在临床心理工作中,也会欣喜地看到患者逐渐走出阴霾,重新拥抱生活,他们学会了应对压力的方法,改善了人际关系,提升了心理韧性,而我们,作为那架“教练机”,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,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,提升专业素养。
用“教练机思维”开展临床心理工作,我们不仅能帮助患者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,更能助力他们开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,飞向充满希望和阳光的未来。
发表评论
教练机思维,在医患间架起理解与成长的桥梁。
添加新评论